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艰难的看完《蟲师》,之所以觉得艰难是因为在观影过程中总是觉得自己看太不懂,而看下去,心中杂念会慢慢退去,会得到一种神秘的安宁。可是好景不长,看一两章后又会觉得自己看不懂,如果固执的看下去会觉得自己是对影片的不尊重,同时也会很难受,因为这个时候自己是真的看不懂了。不知何时心中已经对影片有了一种神秘的敬仰,就像去见自己珍视的人都会刻意打扮好自己,而要继续观影就会刻意调整好自己,才愿意翻开。。。画面并不精美,人物也不靓丽,有的时候会分不清性别,不知道谁是谁。每一章都是相似的人物,却演绎着不同的角色。很多时候画面也是朦朦胧胧的,会有一种压抑灰暗的印象。但是整个影片却有一种真实生动的性格,平缓的语调,徐徐道来天马行空的故事,不知道为什么就有了言之凿凿的感觉。清丽动人的配乐和着虫鸣鸟叫,流水浪涛,仿佛出尘的梦境。但是所有的故事并不美妙,叙述的时候多是中立的,很多结果可以说是悲凉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趋狗,在人看来,总是有些残忍,但是又真的无可奈何
一个人行走于此岸和彼岸,银古,你很好,我很喜欢哟。
只是,你好孤独。
是的,我觉得平凡的甚至可以用来形容我的所谓“寂寞”啊,“孤单”啊,配不上你。
当你听到悲伤地虫的寄生者们安静的说话时,躲在你翠绿眼珠后面正在流动的,是什么?
他们习惯了虫的短促生命,看着大海奔腾而去,心里面害怕生命的存在。他们想感受自己正在存在,狠狠扣住耳朵,想听见自己身体里生命的声音。他们哪怕愿意变成不是存在的存在,也想陪在那个保护了一生不想让他孤独的人的身边。
而你呢。
你在想什么。
没看之前就觉得该部整个世界观的聚焦点很庄/玄学/理学,尤其是发生于日式的版图上别具独特的气质,大概不是纯然务虚。虫,对于虚实之间最原初的混合形的感知,混同之元初,基本就是太虚的概念。我是把它当作“太虚”之形态游戏来看的。
边看边记录些点
1. 绿之座
用笔墨纸就能创造生命的小男孩
银谷对于虫这种元初生命形态在整个生命树中的位置的描述,借喻于身体一肢的分支完成。
幽暗的绿色森林&绿之盏
可以反分化:从人这种末端生物回归原初的“虫”形态
光酒:水体&记忆,情感
第一次接虫师是在几年前,正是轻改漫比较盛行的时代。有别于当下浓厚的商业化气息以及近乎套路化的二次元审美,虫师以其平淡中带有一丝涟漪的清新感成为了我当时接触的动漫中的一股清流。或许出于年龄原因,虫师当中具体想要传达的思想与内涵并不是我能够完全理解的。然而,看一部动漫就像品一杯茶,比起能够系统的认知以及分析其传达的思想,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内蕴和意境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虫师这部动漫给我的感觉就是平静中带有一丝涟漪,整部动漫的叙事节奏慢
日本主流漫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主打热血冒险的少年漫,另一种是主打青春恋爱的少女漫。《虫师》别具一格,它不会让你热血沸腾,也不会让你悸动不已,它会给你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奇妙感。就好像你望着远山,一重又一重,那种朦胧又深远的意境,说不清,道不明。
我想,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根源就在于《虫师》深得日本幽玄美学之韵味,故事简短却深刻,充满禅意和哲理。
世界上有一种“虫”,它不是人类肉眼所能见到的动物,而是接近生命本源的独特生物,当“虫”和人类生命产生交汇,就会发生古怪的事情
从夏目友人帐到虫师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ztongji.cn/bajie/id-4458.html